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骨科学

图片丢失啦
共找到 77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骨科康复医务人员对数字疗法知晓度和使用意向的问卷调查
    刘芳明, 唐冲, 张克石, 石秀秀, 母杰丹, 王桂杉, 关振鹏, 李晓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12): 1125-1131.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12.008
    摘要 (36) HTML (4) PDF (5065 KB) (6)

    目的

    全面了解骨科康复医务人员对数字疗法的知晓度和使用意向,分析其在使用时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为DTx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采用观察性横断面研究,通过问卷形式对北京四家公立医疗机构骨科康复医务人员进行DTx知晓度和使用意向的调查研究,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381份,统计分析后发现:骨科康复医务人员对DTx的了解程度整体偏低,不同岗位了解程度有所差别,骨科康复治疗师对DTx的了解度高于骨科护士和医生。尽管仅有21%的参与者使用过DTx,但是大部分骨科康复医务人员都看好DTx,认为其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和为患者提供更加方便和灵活的健康管理方式,并且愿意使用DTx来管理患者。同时,有60.89%的参与者担心面临隐私和安全问题,有43.83%的参与者担心会削弱与患者的人际关系,有46.72%的参与者担心会占用空闲时间,但也有41.99%的参与者愿意每天在DTx上花费时间>30 min。

    结论

    虽然大部分骨科康复医务人员知晓度和使用率偏低,且不同工作岗位对DTx的认识和看法存在差异,但是他们对于骨科康复DTx这一新型康复治疗模式表示支持和愿意尝试。因此,针对不同工作岗位医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和宣传可能有助于提高DTx在医务人员中的知晓度和使用率。

  • 2.
    皮质轨迹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疗效
    鲍小明, 张小平, 郭卫东, 董鑫, 任坤, 赵海恩, 廖博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11): 980-985.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11.002
    摘要 (40) HTML (8) PDF (6007 KB) (22)

    目的

    对比分析皮质骨轨迹螺钉(CBT)与椎弓根螺钉(PS)固定的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及影像学及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 2022 年3 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固定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CBT 固定组(n=48)与PS 固定组(n=53),CBT 组(66.20±8.45)岁,男性17 例,女性31 例,PS 组年龄(66.83±7.41)岁,男性18 例,女性35 例,平均随访时间(12.20±3.47)月。比较2 组患者VAS 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

    结果

    2 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CBT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优于PS 组(P<0.05),2 组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及腿疼VAS 评分和ODI 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3 个月时CBT 组ODI 指数低于PS 组(P<0.05),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 评分和ODI 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CBT 组为45/48(93.75%),传统组为48/53(90.57%),2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松动率CBT 组优于PS 组(P<0.05)。

    结论

    腰椎退变性疾病合并骨质疏松行TLIF 融合术CBT 固定较PS 固定短期疗效更佳,CBT 组的腰椎稳定性显著更好,在骨质疏松患者TLIF 中CBT 螺钉固定是一种合理的固定。

  • 3.
    显微镜辅助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效果分析
    郭晓帅, 唐冲, 安小刚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11): 986-992.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11.003
    摘要 (46) HTML (6) PDF (6962 KB) (20)

    目的

    评估显微镜辅助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LDH)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邯郸邯钢医院2021 年4 月至2023 年3 月收治的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PELD)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7 例,25 例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男性12 例,女性13 例,年龄(50.4±4.1)岁,12 例采用显微镜辅助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男性5 例,女性7 例,年龄(50.3±5.0)岁。比较2 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早期并发症;术前、术后3 月、术后6 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疼痛视觉模拟VAS 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 指数,术后1 年Bridwell 椎间融合评分。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显微镜组手术时间(170.9±8.6)min,术中出血量(137.8±7.4)ml,术后引流量(87.8±9.3)ml,术后住院时间(6.7±1.1)d,术中出现脑脊液漏1 例,术后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及伤口浅部感染;常规组手术时间(166.6±8.9)min,出血量(141.3±6.6)ml,术后引流量(90.4±12.9)ml,术后住院时(7.0±1.1)d,术中出现脑脊液漏1 例,术后出现神经损伤症状1 例,未出现伤口浅部感染。2 组患者围手术期及并发症相关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 组腰椎融合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显微镜辅助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作为翻修术治疗RLDH 安全有效并且具有术野清晰、方便教学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4.
    颈椎椎板成形术对脊柱矢状位平衡的影响
    唐冲, 周非非, 李危石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11): 1066-1069.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11.014
    摘要 (27) HTML (4) PDF (5444 KB) (12)

    颈椎椎板成形术通过扩大骨性椎管的面积,增加椎管的有效空间,使颈脊髓向后漂移,从而实现对颈脊髓的间接减压,缓解临床症状。这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式。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颈椎椎板成形术已经演变出多种改良术式,且手术疗效得到了肯定,远期效果令人满意。然而,该手术需要部分剥离颈椎后方的椎旁肌,破坏颈椎的骨性结构及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导致颈椎后柱结构在传递和分担荷载方面的功能部分丧失,难以维持术后颈椎的新矢状位平衡,从而为了减少颈部后方肌群的负荷消耗,颈椎重心前移,加速了颈椎局部力学失衡。本综述重点总结了颈椎椎板成形术对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影响及其一系列代偿机制,并展望了该手术对全脊柱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影响及代偿机制研究的前景,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5.
    股骨前髁预截骨髓外定位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王松雷, 张贻良, 孟浩, 宋威, 白林晨, 袁心, 张辉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9): 811-819.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9.003
    摘要 (58) HTML (4) PDF (4666 KB) (16)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前髁预截骨髓外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宿迁第三医院行初次TKA手术治疗的膝关节晚期骨关节炎(OA)共160 名患者,被随机分成A 组和B 组,A 组为股骨前髁预截骨髓外定位组,B 组为传统股骨髓内定位组。去除随访小于12 个月的病例,最终A 组68 例,B 组67 例。评估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左右侧、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术前西安大略和曼彻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和牛津膝关节评分(OKS)的差异,比较2 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股骨前皮质过度切割发生率以及术后的髋膝踝角(HKA)、胫股角(TFA)、股骨假体屈曲角(FFA)、胫骨平台后倾角(PTS)、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术后并发症率和术后1 个月、6 个月、12 个月的VAS 评分、膝关节活动度、WOMAC、OKS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 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BMI、左右侧、术前VAS 评分、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术前WOMAC、OK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股骨前皮质过度切割发生率(5.9%)明显小于B 组(17.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术后引流量(248.9±49.8)ml 少于B 组(378.9±43.7)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率以及术后测得的HKA、TFA、FFA、PTS、MPTA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术后1 个月VAS 评分、膝关节活动度、WOMAC、OKS 明显优于B 组(P<0.05),但2 组患者的术后6 个月、12 个月的VAS 评分、膝关节活动度、WOMAC、OKS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前髁预截骨髓外定位技术安全有效,较髓内定位,可显著减少术后引流量并降低股骨前皮质过度切割发生率,在术后1 月内的疼痛缓解、关节功能和活动度方面也具备优势。

  • 6.
    改良的内外侧环抱锁定钢板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喻蓉, 周伟力, 雷青, 陈松, 陈立, 刘峰, 丁州, 阳宏奇, 王康, 王大鹏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8): 764-770.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8.011
    摘要 (65) HTML (5) PDF (11137 KB) (20)

    目的

    探讨内外侧环抱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短期临床疗效。

    方法

    2017 年7 月~2019 年4 月,对10 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用改良的内外侧环抱锁定钢板进行治疗,内侧平台骨折采用内侧环抱锁定钢板进行固定,外侧平台骨折采用外侧环抱锁定钢板进行固定。

    结果

    术后10 例均获随访8~12 个月,平均9.5 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8 月(4~6 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未发现关节不稳,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伸直0.1°,屈曲 123.5°,Oxford 评分平均为39.7,HSS 评分平均为89.3。

    结论

    改良的内外侧环抱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能够有效完成骨折固定的同时减少医源性损伤,减少医疗支出,且疗效确切。

  • 7.
    股骨头坏死髓芯减压术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及单中心病例报道
    张耕毓, 唐冲, 张昆, 张辉, 张清华, 刘家帮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8): 771-780.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8.012
    摘要 (54) HTML (7) PDF (6699 KB) (26)

    目的

    探索股骨头坏死髓芯减压手术的整体知识结构、全球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本中心病例,验证该手术技术临床疗效及价值。

    方法

    通过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股骨头坏死髓芯减压术相关文献,时间跨度为建库至2024 年1 月1 日,利用VOSviewer 软件、Scimago 软件对股骨头坏死髓芯减压技术领域的合著情况、研究成果的地域分布、热点主题和研究热点的时区分布进行数据分析,并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综合评估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回顾分析我院于2017 年10 月至2023 年6 月期间,行单纯髓芯减压术或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术,治疗的ARCOⅠ-IIIA 期患者27 例,比较单侧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手术前、术后3 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Harris 髋关节评分,根据手术前后X 线评估股骨头塌陷情况,评估再手术情况。

    结果

    本研究纳入论著及综述859 篇,其中中国学者的总发文量最多,其次是美国学者,然而美国学者Mont,Michael A.单人发文量最多(41 篇),美国学者Hungerford,ds.篇均被引次数最多(178.5 次/篇);发文量前10 的科研机构中国机构数量最多,但西奈医院发文篇均被引101.13 次,更加被学界认可。关键词分析提示目前的研究重心不限于髓芯减压技术本身的研究,更加着眼于植骨材料的选择和细胞疗法的研究,髓芯减压联合植骨、细胞疗法是目前的热点。本研究共纳入27 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32 个髋关节接受了髓芯减压手术治疗,其中14 个髋关节行单纯髓芯减压手术,18 个髋关节行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手术。14 个行单纯髓芯减压手术的髋关节中,7 个股骨头再次出现塌陷,股骨头塌陷率50%,6 个关节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再手术率42.86%;18 个行髓芯减压植骨手术的髋关节中,5 个股骨头塌陷,股骨头塌陷率27.78%,3 个关节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再手术率16.67%。9 个接受单侧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手术的患者术后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术后Harris 评分、VAS 评分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0.01)。

    结论

    股骨头坏死髓芯减压术已受到学界重视,中国已成为该领域核心力量,具备一定的优势;植骨材料及再生细胞疗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备受学界瞩目。髓芯减压联合植骨、细胞疗法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案,可提高保髋率,推迟甚至避免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 8.
    小细胞骨肉瘤诊断及治疗研究现状与进展
    谭瑞义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8): 781-784.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8.013
    摘要 (92) HTML (7) PDF (4330 KB) (32)

    小细胞骨肉瘤是骨肉瘤的一个罕见的亚型,预后较差,组织病理学上与其他骨小细胞恶性肿瘤难以鉴别,尤其是Ewing’s 肉瘤,两者免疫组化非常相似,局部穿刺或活检取不到肿瘤性成骨时就不能明确诊断,从而影响下一步治疗方案,因此对小细胞骨肉瘤术前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临床表现特征、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对小细胞骨肉瘤做简要综述。

  • 9.
    骨科康复患者对数字疗法应用的知晓度和需求度:一项基于928 份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刘芳明, 石秀秀, 唐冲, 张克石, 徐影, 王桂杉, 关振鹏, 李晓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7): 654-661.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7.007
    摘要 (97) HTML (11) PDF (4975 KB) (34)

    目的

    深入洞悉骨科康复患者对数字疗法(DTx)的知晓度、需求度、使用意向及偏好,以便未来更好地推进数字疗法在骨科康复中的应用。

    方法

    采用观察性横断面研究,对北京地区包括三甲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专科医院、社区康复中心在内的四家公立医疗机构的门诊及住院骨科康复患者,发放自行设计的电子问卷进行数字疗法知晓度、需求度、使用意向及偏好调查,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928 份,对数字疗法的了解程度:“不了解”的患者占比80.28%,其中50 岁以上人群“完全不了解”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P=0.036);但硕士及以上学历人群了解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学历人群(P=0.011)。693 例从未使用数字疗法的患者中有75.61%愿意尝试使用数字疗法管理自身健康问题,且若与医务人员共同使用,愿意使用患者数增加至86.00%。曾使用与未曾使用数字疗法患者相比,每天愿意花费1 h 以上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占比显著增加(P<0.001),接受一周大于2 次去医院康复治疗的占比明显更高(P<0.001);然而,曾使用数字疗法的患者更担心个人隐私或其他安全问题(P=0.003)以及会弱化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P<0.001)。

    结论

    虽然目前骨科康复患者对数字疗法的知晓度尚待提升,但对传统康复方式之外的数字疗法新模式抱有很高的信心和更多的期待,后期应不断加大对骨科康复数字疗法的科普宣教力度,从产品设计、性能模块、使用方式、安全保障等多维度进行完善,并通过积极推广使广大患者真正受益。

  • 10.
    假性软骨发育不全合并1型糖尿病一例
    李玺, 蔡芸莹, 张永红, 苏恒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518-520.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5.014
    摘要 (77) HTML (4) PDF (544 KB) (10)

    假性软骨发育不全(pseudoachondroplasia,PSACH)是一种以身材矮小和骨骼畸形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目前,成人PSACH患者的代谢紊乱及其伴随疾病尚未受到充分关注。本文报告了一例合并1型糖尿病的成人PSACH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类型,并对中国PSACH患者的基因突变位点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旨在加深临床医生对PSACH的理解,提升其识别与诊断能力,同时关注成年患者的代谢性疾病伴随情况,以实现早期预防和治疗。

  • 11.
    99mTc-MDP SPECT/CT定量骨显像测定腰椎标准化摄取值的分析及应用
    张青菊, 许建林, 南永刚, 施常备, 牛锦云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3): 238-244.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3.002
    摘要 (62) HTML (3) PDF (527 KB) (12)
    目的

    探讨正常腰椎99mTc-MDP SPECT/CT显像标准化摄取值(SUV)测量的稳定性、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及其在骨密度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行99mTc-MDP腰椎SPECT/CT显像、并于SPECT/CT显像前后1月内行DXA骨密度测定的103例[男13例、女90例;年龄(54.86±7.84)岁]患者的基本资料,测量其正常腰椎SUVmax、SUVmean、CT值及BMD;采用Bland Altman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不同测量者间腰椎SUV的一致性及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腰椎SUV、BMD、CT值与不同指标的相关性,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BMD患者组间不同指标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检验。

    结果

    不同观察者测量SUVmax、SUVmean一致性好(分别有1.3%、3.3%个点位于95%一致性界限外),相关性高(r分别为0.985,0.850;P均<0.001)。测得502个腰椎SUVmax、SUVmean分别为7.91±2.26、4.70±1.40;腰椎SUVmax、SUVmean分布趋势为L1~L3逐渐增高,L3最高,其次为L5,L4次之。全部患者腰椎SUVmax、SUVmean与年龄负相关(P<0.05),与体质量(P分别<0.001、0.05)、BMI(P<0.001)、CT值(P<0.05)正相关,与身高不相关;83例行同期骨密度患者L1-L4椎体SUVmax、SUVmean与BMD(P<0.05)正相关;全部腰椎BMD与年龄负相关(P<0.05),与CT值正相关(P<0.001);CT值与年龄负相关(P<0.001)。不同骨量患者组间SUVmax、SUVmean、BMD、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

    结论

    SPECT/CT定量骨显像测定SUV操作便捷,稳定性好;临床应用腰椎SUV可综合考虑其分布趋势及影响因素;基于SUV测定的SPECT/CT显像在骨密度评估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 12.
    人工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功能不良的近期疗效
    于晓光, 秦永辉, 李佳, 贾国兴, 李军, 赵振栓, 刘国彬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337-342.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4.001
    摘要 (183) HTML (9) PDF (455 KB) (42)
    目的

    探讨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功能不良患者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后效果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进行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诊断为膝关节内侧间室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功能不良并行内侧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的患者87例,通过测量并分析胫骨后倾角、膝关节的伸屈活动范围、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评估患者手术效果及预后。

    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87例患者的胫骨后倾角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KOOS疼痛评分(KOOS Pain),KOOS症状评分(KOOS Symptom),KOOS日常活动评分(KOO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KOOS运动评分(KOOS Sport)和KOOS生活质量评分(KOOS Quality of Life)评分较术前均有所上升,除KOOS症状评分(KOOS Symptom),其余各项评分随访期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在两年的随访过程中,无一例需要进行翻修,没有发现假体松动、位置不良、脱位,也没有出现感染、脂肪栓塞或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提高了生活质量以及改善了精神状态。

    结论

    通过严格把握适应征以及对前交叉韧带功能不良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后,可行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使其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及获得良好的预后。

  • 13.
    山奈素通过抑制NF-κB减弱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软骨细胞炎症及基质降解
    魏贤杰, 黄河溯源, 张克石, 关振鹏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375-382.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4.007
    摘要 (77) HTML (8) PDF (707 KB) (16)
    目的

    探讨山奈素(Kaempferide)对NF-κB通路的影响及对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模型的软骨细胞的作用。

    方法

    建立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RA模型组、山奈素低剂量组和山奈素高剂量组,每组6只。采用不同剂量的山奈素治疗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膝关节大体标本;番红染色观察软骨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软骨组织MMP-13、Aggrecan和NF-κB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软骨组织MMP-13、Aggrecan和NF-κB的表达。体外培养大鼠关节软骨细胞,使用CCK8法检测软骨细胞在不同浓度山奈素下的活力;设立对照组、IL-1β组、山奈素低剂量组和山奈素高剂量组,qRT-PCR检测软骨细胞IL-6、MMP-13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软骨细胞的IL-6、MMP-13、NF-κB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RA模型组大鼠的软骨可观察到明显的损伤,无论低剂量还是高剂量山奈素治疗都可改善RA动物模型的软骨损伤,其中高剂量组效果更加显著。通过番红染色观察到,山奈素处理显著减弱了RA大鼠的软骨损伤(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在经过山奈素处理的RA大鼠中,Aggrecan的表达得到显著上调(P<0.05),而MMP-13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尤其在高剂量组中效果更为明显。同样,NF-κB通路中p65的磷酸化在山奈素处理组中也有显著下调(P<0.05),且在Western blot分析下也发现同样结果。CCK8检测表明,10 μm和50 μm浓度下的山奈素可显著提高IL-1β处理的大鼠软骨细胞的活性(P<0.05)。qRT-PCR检测显示,山奈素处理后,IL-6和MMP-13的mRNA表达水平在RA细胞模型中显著下降(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山奈素处理后,IL-6、MMP-13和NF-κB通路中p65的磷酸化的蛋白表达水平在RA细胞模型中显著下降(P<0.05)。

    结论

    山奈素可通过抑制NF-κB通路,减少炎症环境下软骨细胞内IL-6和MMP-13的产生,进而减弱软骨炎症及基质降解,起到保护软骨的作用。

  • 14.
    双“8”字捆绑联合双克氏针在陈旧性骨性锤状指中的临床应用
    江起庭, 姚翔, 何兵, 邱福平, 程健, 王斌, 杨玲玲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24-29.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1.005
    摘要 (232) HTML (11) PDF (488 KB) (763)
    目的

    探讨双“8”字捆绑联合双克氏针在陈旧性骨性锤状指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南京江北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24例(指)陈旧性骨性锤状指患者临床资料,缝线双“8”字形捆绑骨块于末节指骨基底部。6周拔除克氏针后逐步加强患指伸屈运动,测量患指及各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范围,记录手指总的主动活动度(TAM)及远指间关节活动度(ROM);参照美国手外科协会TAM系统评定手指功能。

    结果

    共纳入24例(24指),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16~54岁。根据Wehbe和Schneider分型:Ⅰ:a型5例,b型5例;Ⅱ:a型8例,b型4例;Ⅲ:a型1例,b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64 d。切口一期愈合,无断针及脱针现象。骨折处均对位可愈合佳,锤状指畸形均完全矫正。24例患指术后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0~9.3个月。末次随访患指的远指间关节ROM为28.5°~39.2°[31.5°(31.1°,33.7°)],与对应健指的远指间关节ROM为30.6°~40.2°[31.8°(32.°1,35.2°)]比较无统计学意义(Z=-3.92,P=0.724);患指TAM为229.4°~238.5°[232.2°(230.8°,234.5°)]与对应健指的TAM为230.2°~241.3°[234.1°(233.5°,23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4,P=0.314)。以TAM系统评定标准:优21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

    结论

    缝线双“8”字捆绑骨块联合双克氏针,固定牢固且持久,能有效治疗陈旧性骨性锤状指,是一种实用而简便的方法。

  • 15.
    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和血小板增多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
    金炜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101-104.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1.017
    摘要 (134) HTML (3) PDF (339 KB) (22)

    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伴环状铁粒幼细胞和血小板增多(MDS/MPN-RS-T)是WHO在2016年最新版MDS/MPN的分类标准中新增加的分型。是一类同时具有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S)的病态造血及巨核细胞异常克隆性增殖导致血小板增多的临床特点的疾病。因其发病率极低,相关文献报道较少,临床工作中十分容易漏诊及误诊,即使确诊后也无系统的治疗方案,本文通过参考国内外针对这类疾病诊断与治疗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拟提高临床工作中对这类疾病的认识。

  • 16.
    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Vaspin的表达及其与关节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乔晓红, 薛晓峰, 查振刚, 蔡若莲, 牛建军, 任立新, 杨慧峰, 李雪梅, 郭秀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2): 152-158.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2.007
    摘要 (71) HTML (3) PDF (472 KB) (5)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严重程度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Vaspin的表达水平,来探讨Vaspin在骨关节炎疾病进程中的作用。

    方法

    对骨关节炎患者进行负重位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应用K/L分级标准对患者膝关节进行评分,分别选取轻度骨关节炎(K/L分级≤2)患者30例和重度骨关节炎(K/L分级≥3)患者70例,留取患者血液标本,离心后获取血清并冰冻保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检测所取血清中的Vaspin的水平,分析不同严重程度的骨关节炎中Vaspin的表达变化、不同BMI患者血清中Vaspin的表达差异、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Vaspin水平与疾病活动度指标C型反应性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关系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骨关节炎患者各临床及实验室检测指标是否为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本研究首先检测到重度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Vaspin的表达水平较轻度骨关节炎患者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其次发现肥胖组(BMI≥28)患者血清中Vaspi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体重(BMI<24)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更有意义的是,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了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Vaspin的水平与患者的CRP存在正相关(R=0.36,P<0.01),而Vaspin与ESR间的相关性分析未发现两者存在相关性(R=0.20,P=0.11);最后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发现血清Vaspin水平是独立于患者肥胖程度、年龄、性别等因素,为骨关节炎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作为一种与肥胖及代谢密切相关的脂肪因子,骨关节炎中异常表达的Vaspin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是肥胖与骨关节炎之间一个关联分子,并对骨关节炎疾病活动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17.
    矿化胶原在骨缺损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刘世航, 周帅, 秦士吉, 程晓东, 丁凯, 王海程, 李超, 卢军丽, 吕红芝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3, 17 (12): 1320-1324.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3.12.018
    摘要 (245) HTML (15) PDF (360 KB) (47)

    骨组织具有天然的再生能力,但对于较为严重的骨缺损,其治疗需要一定的临床干预。临床修复各种骨缺损的金标准是骨移植,天然骨的治疗移植存在取材有限、并发感染、免疫排斥等问题,人工骨修复材料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述问题,提供了较大的应用潜力和前景。矿化胶原是目前仿生程度最高的骨缺损修复材料之一,具有天然骨的成分和多级结构,不仅自身具有治疗骨缺损的能力,还可以与其他物质复合,如高聚物,搭载金属离子与促血管、成骨因子等,提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本文着重于治疗骨缺损临床问题,总结了矿化胶原及以其为基质的修复材料治疗不同骨缺损的应用,以期矿化胶原材料为治疗骨缺损修复提供思路。

  • 18.
    胸廓入射角不是一个恒定的形态学参数——一项基于中国无症状人群的横断面研究
    张耕毓, 唐冲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3, 17 (10): 1058-1063.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3.10.006
    摘要 (66) HTML (3) PDF (418 KB) (15)
    目的

    胸廓入射角(TIA)被认为是一个恒定的形态学参数,其大小与体位或运动无关。但学界对于TIA与性别、年龄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无症状的中国人群TIA与性别、年龄和颈椎矢状位平衡的相关性。

    方法

    招募400名无症状志愿者,平均年龄(49.9±14.4)岁,范围(18~85)岁。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站立式中立位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胸廓入口(TI)参数,包括胸廓入射角(TIA)、颈倾角(NT)和T1斜率(T1S);测量颈椎前凸(CL)、矢状垂直轴(SVA)以评估颈椎的矢状平衡。应用SPSS 27.0软件对性别、年龄、CL、SVA和TI参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TIA、T1S、NT、SVA、CL、T1S-CL的平均值分别为(74.2°±10.1°)、(26.4°±7.0°)、(47.8°±7.8°)、(19.0 mm±9.6 mm)、(17.0°±11.4°)、(9.4°±8.6°)。男性TIA、T1S、NT、CL明显大于女性(P<0.001)。性别与TIA(r=-0.420)、年龄与TIA(r=0.370)、TIA与T1S(r=0.636)、TIA和NT(r=0.722)、TIA与SVA(r=0.225)、TIA和CL(r=0.425)几组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TIA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ANOVA P<0.001),在各个年龄段中,男性受试者的TIA均大于女性受试者(P<0.001)。SVA同T1S-CL正相关(r=0.467),与其他参数相比相关性最强。TIA和CL正相关(r=0.425),TIA同T1S-CL无显著相关性(r=-0.05)。

    结论

    无症状中国人TIA平均值为(74.2°±10.1°),TIA不是一个恒定的胸廓入口参数,它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性别为男性而增大。T1S-CL作为预测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关键因素,其大小与TIA无关。高TIA患者可以通过增加颈椎曲度来减少颈椎矢状面失衡的发生,因此不推荐将TIA作为预测颈椎术后矢状位失衡的独立因素。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颈胸矢状面平衡提供了基线数据。

  • 19.
    伴菊形团结构的脑膜瘤合并颅骨侵犯一例并文献复习
    徐军, 姬园园, 陈君平, 王健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8): 916-919.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3.08.013
    摘要 (64) HTML (2) PDF (834 KB) (17)
    目的

    探讨伴菊形团结构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

    分析1例伴菊形团样特征且合并颅骨侵犯的非典型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者男性,56岁,体检行头颅MRI示顶部颅骨下见不规则团块状软组织影。病理检查见肿块共计11.0 cm×9.5 cm×1.5 cm,破坏骨组织。镜下见肿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显著特征为可见的弥漫性分布的大菊形团结构,中央形成嗜伊红的少细胞区,部分菊形团由细长的肿瘤细胞呈放射状排列而成,其内未见明显血管样腔隙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EMA、SSTR2a、Vimentin、PR、E-cadherin、D2-40、p53阳性,GFAP、S-100、STAT6、CD99、bcl-2、Fli-1、NSE、Syn、CD45、Melanoma、SATB2均为阴性。二代测序显示NF2基因第四外显子突变和MGMT启动子甲基化。

    结论

    伴菊形团样结构特征的脑膜瘤罕见,其诊断主要依赖典型的脑膜上皮分化区域及免疫组化,在低分化病例中出现菊形团样结构时,应考虑脑膜瘤的可能性。

  • 20.
    新型股骨测量定位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
    付庆鹏, 邓晓强, 高伟, 姜福民, 范永峰, 吴海贺, 齐岩松, 包呼日查, 徐永胜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9): 980-987.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3.09.009
    摘要 (114) HTML (7) PDF (1275 KB) (17)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应用新型股骨测量定位器与传统间隙平衡技术对术后膝关节功能、下肢力线变化及术中截骨参数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2021年5月在兴安盟人民医院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资料,其中30例使用新型股骨测量定位器进行股骨截骨(研究组),51例使用传统间隙平衡技术进行股量截骨(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股骨截骨时间、术中相关参数(胫骨外侧平台截骨量、股骨远端截骨量、股骨后内髁截骨量、股骨后外髁截骨量、垫片厚度),以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及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和相关影像学参数上的差异。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术中股骨后内髁截骨量更少(9.0±0.98 vs 9.7±01.0,t=-3.212,P=0.002)、垫片厚度更薄(8.2±0.6 vs 9.4±1.1,t=-4.939,P=0.001);术后随访1个月时研究组膝关节功能KSS评分(74.8±13.7 vs 66.9±14.5)及WOMAC评分(32.9±7.8 vs 38.9±8.1)表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1年、末次随访[平均时间(20.6±4.2)月]膝关节功能KSS评分及WOMA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术后下肢股胫角及胫骨平台角均得到显著纠正(P<0.05),但是术后2组患者相比较股胫角及胫骨平台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TKA中使用新型股骨测量定位器进行间隙平衡技术截骨,能够实现理想的屈曲间隙平衡并且减少股骨后内髁截骨量,患者术后短期内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