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急危重症

图片丢失啦
共找到 73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HVHF联合CHVHF对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炎症反应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唐瑶瑶, 郭莹, 秦红霄, 于晶晶, 张义璇, 方明星, 孟稳利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12): 1097-1103.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12.004
    摘要 (25) HTML (2) PDF (5197 KB) (1)

    目的

    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联合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CHVHF)对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炎症反应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的60例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随机将其分为HVHF组(30例)和HVHF+CHVHF组(30例),分别采用标准HVHF治疗和HVHF联合HA380-CHVHF 治疗。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PACHE Ⅱ)评分、生命体征[如心率(HR)、呼吸频率(RR)]、降钙素原(PCT)、乳酸(Lac)、总胆红素(TBil)水平等,比较2组治疗前后12 h及24 h主要研究结果[白细胞计数(WBC)、血清白介素6(IL-6)、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合指数(PaO2/FiO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机械能(MP)]和次要研究结果[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小板计数(PLT)]的差异,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结果

    本研究纳入患者HVHF组30例和HVHF + CHVHF组患者30例,男性占比70%。2组基线水平:性别、年龄、治疗前SOFA评分、HR、MAP、RR、MP、WBC、PCT、Lac、TBiL、IL-6、PLT、AST、ALT、CVP、PCO2、氧合指数和M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HVHF组比较,HVHF+CHVHF组治疗24、48 h血清IL-6有降低趋势,48 h PLT、MP有降低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广义估量方程(GEE)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因素(性别、年龄、治疗前SOFA评分、HR、MAP、RR、PCT、Lac、TBiL、PLT、AST、ALT、CVP、PCO2、氧合指数)后,治疗方式、APACHⅡ评分、WBC以及时间因素是影响MP的因素,治疗方式及时间因素是影响IL-6的因素。

    结论

    HVHF联合CHVHF作为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的有效手段,可有效清除IL-6和降低MP。

  • 2.
    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神经重症患者抢救性气管插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万晨昕, 龚雨舒, 许美霞, 许涛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12): 1104-1110.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12.005
    摘要 (28) HTML (1) PDF (5270 KB) (2)

    目的

    对比分析苯磺酸瑞马唑仑和丙泊酚用于神经重症患者抢救性气管插管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24年2月至2024年11月武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114例神经重症患者,根据镇静药物的不同分为瑞马唑仑组(R组)57例和丙泊酚组(P组)57例,比较2组的生命体征变化、镇静效果、插管评价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瑞马唑仑组插管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小于丙泊酚组(P<0.05)。瑞马唑仑组整体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31.6%,显著小于丙泊酚组的68.4%(P<0.05)。2组患者的首剂量镇静成功率及首次插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瑞马唑仑组的LOC时间[(63.60±14.02)s vs (46.61±13.28)s,P<0.05)]和插管时间[(37.44±11.18)s vs (33.02±8.14)s,P=0.017)]长于丙泊酚组,在呛咳体动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苯磺酸瑞马唑仑具有起效快、无注射痛、不易引起呼吸抑制等特点,能提供与丙泊酚相似的插管条件,并且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更好,在神经重症患者抢救性气管插管中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 3.
    反向休克指数乘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对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
    董晟, 郎胜坤, 葛新, 孙少君, 薛明宇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541-547.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6.004
    摘要 (100) HTML (6) PDF (464 KB) (22)
    目的

    探讨反向休克指数乘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rSIG)作为老年严重创伤患者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ATC)的预测效能。

    方法

    回顾性收集和分析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2020年9月至2023年4月于急诊科就诊的老年严重创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是否存在ATC分为ATC组和非ATC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结局。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rSIG指数对ATC预测效能,并与休克指数(SI)、改良休克指数(mSI)、年龄休克指数(SIA)进行了系统比较。

    结果

    总共纳入193例患者,21例(10.9%)患者发生了ATC,rSIG在预测ATC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60;95%置信区间(CI),0.782~0.939],使用Delong检验比较rSIG指数与其他评分系统ROC曲线的预测效能,rSIG具有最高的预测ATC能力,优于SI、mSI和SIA评分(P<0.05)。

    结论

    rSIG指数是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发生ATC的有用、快速、准确的预测指标,并且在院前急救阶段就可采集,值得推广应用。

  • 4.
    重症患者镇静治疗现状及期望的调查研究
    张平骥, 徐钰, 李天水, 庞文翼, 符师宁, 张梦圆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562-567.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6.007
    摘要 (125) HTML (5) PDF (490 KB) (20)
    目的

    了解ICU内重症患者镇静治疗的现状及期望,为ICU患者镇静治疗实施提供依据。

    方法

    在2023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年会期间,开展问卷调研,对收回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最终收回500份问卷,剔除3例每月收治患者数填写错误的问卷,对497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临床医生对镇静达标时间的期望与实际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需要单次操作、癫痫持续状态及人机不协调的患者中;50%以上医生认可镇静成功需满足达到预设的镇静目标且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低血压是镇静治疗时更为担心的问题;近50%的医生认为开始镇静治疗时更为关注低血压的发生。

    结论

    ICU内重症患者镇静治疗时,临床医生期望更快达标,同时避免低血压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在开始给予镇静药物时,因此具有起效迅速、镇静达标率高、循环抑制轻等特点的镇静药物,将更符合现阶段ICU患者镇静治疗的需求,提升临床镇静治疗体验。

  • 5.
    早期PI联合Pv-aCO2/Ca-vO2预测老年脓毒性休克的死亡风险
    宫平, 刘倩, 王啸, 袁会敏, 王维展, 王璞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3): 253-258.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3.004
    摘要 (103) HTML (2) PDF (456 KB) (13)
    目的

    探索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3 h初始复苏后外周灌注指数(PI)联合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动脉-中心静脉氧含量差(Pv-aCO2/Ca-vO2)预测28 d死亡风险的价值。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EICU自 2019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完成3 h初始复苏时监测PI并行中心静脉及动脉血气分析计算Pv-aCO2/Ca-vO2。依据患者随访28 d预后情况,分为2组即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28 d死亡的单独预测指标,描绘PI、Pv-aCO2/Ca-vO2及两者联合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MedCalc软件对比单独指标与联合指标对28 d预后的诊断效能。

    结果

    70例患者纳入研究,生存组34例、死亡组36例,2组入院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8 d的病死率51.43%。3 h初始复苏后,生存组PI(1.56±0.50 vs 0.72±0.32)高于死亡组,Pv-aCO2/Ca-vO2[(1.58±0.56 vs 2.32±0.78)]低于死亡组,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1)。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PI(OR=0.004,95% CI:0~0.079,P<0.001)、Pv-aCO2/Ca-vO2(OR=11.520,95%CI:2.199~60.344,P=0.004)是脓毒性休克28 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ROC分析显示,PI、Pv-aCO2/Ca-vO2及两者联合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AUC分别为0.901、0.783和0.951,敏感度分别为97.2%、80.6%和91.7%,特异度分别为71.6%、67.6%和88.2%。ROC曲线下面积对比表明:PI与Pv-aCO2/Ca-vO2对28 d死亡预测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两者联合优于PI、Pv-aCO2/Ca-vO2单独预测价值(分别P=0.043、0.002)。

    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完成3 h初始复苏时PI、Pv-aCO2/Ca-vO2是28 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两者联合诊断效能更佳。

  • 6.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因素分析97例
    刘亮, 肖浩, 崔晓磊, 吕宝谱, 张睿, 郑拓康, 孟庆冰, 姚冬奇, 田英平, 高恒波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2): 183-189.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2.012
    摘要 (161) HTML (13) PDF (450 KB) (38)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预后的因素,为判断预后提供参考并提出可能改善预后的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就诊的AMI合并C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既往史(吸烟、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脑血管病);APACHE Ⅱ评分、入院后24 h内最高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入院后24 h内最快HR;入院后24 h内最差辅助检查值:血乳酸、白细胞计数(WBC)、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血清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否应用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是否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否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根据发病30 d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MI合并C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评价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根据患者是否应用ECMO、IABP,分别分为非ECMO组与ECMO组、非IABP组与IABP组,比较APACHE-Ⅱ评分、VIS评分的差异。

    结果

    97例患者中30d存活62例(63.9%),死亡35例(36.1%);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APACHE-Ⅱ评分、VIS评分、WBC、血乳酸均明显升高,死亡组应用IABP比例均明显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血乳酸是影响AMI合并CS患者3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137(1.012~1.278)、1.166(1.025~1.32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WBC对应的AUC为0.710,截断值为15.35×109/L时,敏感度为60.0%,特异度为77.4%,血乳酸对应的AUC为0.756,截断值为6.05 mmol/L时,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67.7%;与非ECMO组比较,ECMO组APACHE-Ⅱ评分、VIS评分均明显升高;与非IABP组比较,IABP组VIS评分明显升高(均P<0.05)。

    结论

    WBC、血乳酸是影响AMI合并C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入院24小时内WBC最高值>15.35×109/L、血乳酸最高值>6.05 mmol/L时均提示不良预后。IABP、ECMO等支持手段不能改善AMI合并CS患者预后,与IABP、ECMO支持的患者更为危重有关。

  • 7.
    我国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现状调查
    陈焕军, 颜时姣, 宋兴月, 陈瑜, 吕传柱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4): 367-374.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3.04.001
    摘要 (449) HTML (25) PDF (959 KB) (45)
    目的

    了解我国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现状,为今后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线上网络方式向我国各地区(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二元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考核通过率及培训效果影响因素。

    结果

    共收集2037份问卷,最终有效问卷2032份。学生培训率达73.9%。未培训学生中,63.4%因为学校未组织,34.5%因为没有时间,31.7%因为未关注,2.1%觉得没意义。在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前提下,73.0%的学生表示愿意对陌生人进行施救,83.0%的学生表示愿意对认识的人进行施救。不愿施救学生中,84.0%担心自己能力不够,44.0%担心承担责任,13.0%担心得传染病、14.0%害怕碰“死人”,其他原因占4.0%。培训学生考核通过率达94.0%,培训效果、年级是影响因素。接受培训学生中,49.0以上%的学生认为培训效果好,专业、复训是影响因素。培训内容满意度,“复训过程”最低,“培训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最高。急救知识与技能熟练度,“心肺复苏”最高,“婴儿心肺复苏”、“婴儿气道异物梗阻排除”和“蛇咬伤”较低。

    结论

    我国在校大学生培训率、考核通过率、施救意愿以及培训意愿较高,培训效果较好,但部分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有待加强。

  • 8.
    肝素结合蛋白在脓毒症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蔡荇, 郑瑞强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4): 487-490.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3.04.021
    摘要 (167) HTML (4) PDF (588 KB) (15)

    肝素结合蛋白(HBP)是中性粒细胞受到外界刺激后释放产生的颗粒蛋白,在增加血管内皮通透性、趋化特性及调节炎症反应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对HBP研究的逐渐深入,发现HBP可作为诊断脓毒症的早期生物标志物,并证实HBP可预测脓毒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并判断预后情况。本文就HBP在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 9.
    动态监测SAA给予抗生素在电子支气管镜联合普米克令舒治疗重症肺炎中的价值研究
    邱学荣, 张秀琴, 张欢, 刘婷, 高翠琴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3): 308-313.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3.03.013
    摘要 (52) HTML (2) PDF (769 KB) (11)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给予抗生素在电子支气管镜联合普米克令舒治疗重症肺炎的价值研究。

    方法

    选取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重症肺炎患儿,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分别给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联合抗生素治疗;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电子支气管镜及抗生素治疗;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电子支气管镜及根据SAA监测情况给予抗生素治疗。对比三组临床疗效,观察统计血气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6、PCT水平,胶体金免疫层分析法测定SAA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CRP水平。

    结果

    治疗后,患儿PaO2/FiO2、SaO2、PaO2、FVC、PEF、FEV1水平升高,且观察2组PaO2/FiO2、SaO2、PaO2、FVC、PEF、FEV1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1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患儿随着时间推移观察1组、观察2组SAA水平降低,且观察2组SAA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1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患儿CRP、IL-6、PCT水平降低,且观察2组CRP、IL-6、PCT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1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患儿肺部湿啰音、咳喘、住院时间缩短,且观察2组肺部湿啰音消失、咳嗽、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和观察1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2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观察1组(85.0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1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0.00%)高于对照组(10.00%)、观察2组(20.00%),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动态监测SAA给予抗生素在电子支气管镜联合普米克令舒治疗重症肺炎具有抗炎功效,改善血气状态,缩短治疗疗程及住院时间,动态监测SAA水平可反映感染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使患儿临床症状及指征显著缓解,肺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 10.
    ICU专科护士培训大纲的构建和应用
    张小玉, 郭伟, 吴秀丽, 汪蕊, 汪莹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3): 330-334.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3.03.017
    摘要 (281) HTML (11) PDF (720 KB) (40)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ICU)专科护士培训大纲的构建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形成ICU专科护士的培训大纲,再以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认证,制定ICU专科培训大纲和细则。最后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记录各培训项目的权重。以本院ICU专科12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六维度(6-D)量表比较培训前后ICU护士的工作能力水平。

    结果

    权重分析结果显示,ICU培训大纲中岗位知识、职业精神及人际关系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517、0.262及0.221,培训内容等二级指标权重范围0.036~0.201,三级指标权重范围0.0039~0.016。2轮咨询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2.00%和98.00%,提出建议的专家比例分别为76.00%和70.00%。专家权威系数0.72~1.00,平均0.89。培训后ICU护士领导能力、教学与合作、危重患者监护、计划评估、沟通交流及专业维度各项6-D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专家咨询构建的ICU专科护士培训大纲内容完整,有助于提高ICU护士岗位胜任力。

  • 11.
    脓毒症中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I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作用研究进展
    谭睿, 王晶, 於江泉, 郑瑞强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6): 749-753.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3.06.021
    摘要 (132) HTML (4) PDF (671 KB) (41)

    高密度脂蛋白(HDL)在脓毒症期间可通过载脂蛋白A-I(ApoA-I)结合和移动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和革兰氏阳性菌的脂磷壁酸。脓毒症时,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表达显著增加,HDL中的ApoA-I被SAA替代,使血浆HDL水平显著降低,是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HDL在脓毒症期间出现功能失调,SAA在HDL结构及功能的变化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就脓毒症期间HDL、ApoA-I和SAA的变化趋势,相互之间的作用,以及各指标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为脓毒症中脂蛋白及相关载脂蛋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12.
    ICU急性颅脑疾病患者早期心功能状态的分析
    王征, 贺春晖, 骆勇, 贾文钗, 钟春妍, 张晓燕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2, 16 (12): 1211-1216.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2.12.011
    摘要 (61) HTML (1) PDF (665 KB) (8)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疾病患者早期心功能参数的分布状况以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调查了2009年1月~2014年12月共71位由于急性颅脑疾病而收住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研究对象于发病6 h内置入PICCO导管监测心功能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集研究对象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格拉斯哥(GCS)评分、转归等一般资料,以及颅脑疾病的类别、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临床诊断资料;应用PULSION PiCCO plus容量监测仪测定心功能参数包括心功能指数(CFI)、全心射血分数(GEF)、左心室收缩力指数(dPmax)、心指数(CI)和每搏量指数(SVI)。根据患者28天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急性颅脑疾病患者在发病早期各心功能参数的分布情况。

    结果

    死亡组和存活组2组GCS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2)。对2组发病后每天心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后第2天、第3天、第4天和第7天dPmax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为0.012、0.016、0.025和0.029),死亡组均高于存活组;同时第3天CI水平和第7天SVI水平有显著差异(P分别为0.013和0.015)死亡组均低于存活组。进一步相关分析显示PICCO测得的心功能参数之间有着较好的相关性,但dPmax与GEF(r=0.02,P=0.750)和SVI(r=-0.02,P=0.622)之间无相关性,同时除了CI与GCS评分(r=-0.07,P=0.133)无相关性外,其余各心功能参数均与GCS评分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CFI和dPmax与GC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而偏相关分析显示,无论总体患者还是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其心功能变化与发病天数均无相关性。进一步的生存分析显示第2天CFI、第3天CFI、第2天dPmax、第3天dPmax和第1天的CI对28天生存情况有影响(P分别为0.038、0.019、0.035、0.020和0.019),CFI、CI降低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降低,以及dPmax正常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降低。

    结论

    急性颅脑疾病患者发病后,心功能状态会有所变化,并且与28天存活率有关。

  • 13.
    S100β、缺血修饰白蛋白、热休克蛋白70在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损害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孔祥增, 李艳敏, 孟莉, 刘娜, 邱会卿, 王晓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1): 58-62.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3.01.010
    摘要 (111) HTML (1) PDF (701 KB) (11)
    目的

    检测并分析血清S100β、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损害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方法

    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20例脑小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69例,年龄55~80岁,平均(67.5±9.4)岁。依是否有认知功能障碍将患者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的对照组和有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组,各60例。研究组根据影像学改变分为3个亚组:脑白质病变组(WML组)、腔隙性梗死组(LI组)和WML+LI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S100β、IMA、HSP70水平,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估患者认知状况。将结果分析中P<0.05的变量作为多因素条件对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认知障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中S100β表达高于对照组,IMA、HSP70水平、MoC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LI组相比,WML组、WML+LI组患者S100β水平升高,IMA、HSP70水平及MoCA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WML组相比,WML+LI患者S100β水平升高、MA、HSP70水平及MoCA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S100β与IMA、HSP70、MoCA呈负相关(r=-0.560、-0.579、-0.635,均P<0.001);IMA与HSP70、MoCA评分呈正相关(r=0.504、0.645、0.584,均P<0.001);HSP70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r=0.56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S100β[OR(95%CI)=0.713(0.704~0.831)]、IMA[OR(95%CI)=0.744(0.726~0.864)]、HSP70[OR(95%CI)=0.335(0.787~0.768)]为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

    随着患者病情加重,S100β水平逐渐升高、IMA、HSP70水平逐渐降低,与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发展密切相关。

  • 14.
    新冠肺炎流行对院前急救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徐德全, 张良, 侯利民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2, 16 (09): 833-837.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2.09.003
    摘要 (79) HTML (3) PDF (959 KB) (13)

    新型冠状病毒于2019年末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院前急救成为新冠肺炎感染者早期发现、管理、评估和转运的第一线,急诊工作人员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本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对院前急救系统的影响,总结感染防控经验,旨在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急诊医疗体系改革和感染防控专职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 15.
    医警联动机制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对策
    杨露, 李斌, 曾艳, 欧阳艳红, 张娜, 周明, 张华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2, 16 (09): 838-841.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2.09.004
    摘要 (194) HTML (9) PDF (780 KB) (33)

    医警联动是命运共同体,也是责任共同体,本文分析目前我国院前急救的局限性,探讨医警联动机制在我国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现状,并分析其应对策略,以期为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与优化提供参考。

  • 16.
    多发性创伤患者院前急救镇痛对预后的效果评估: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杨阳, 田小溪, 杨彦龙, 付国强, 李立宏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2, 16 (09): 851-856.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2.09.007
    摘要 (66) HTML (13) PDF (848 KB) (23)
    目的

    探讨对接受院前急救的多发性创伤患者进行早期镇痛治疗的效果。

    方法

    将近期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68例多发性创伤患者随机分为镇痛组和非镇痛组,2组均给予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治疗。此外,前者给予院前瑞芬太尼镇痛,后者给予同方式等剂量生理盐水。对比2组患者院前、院内首次生命体征、院内首次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临床资源消耗和院内死亡情况。

    结果

    镇痛组患者入院首次的呼吸频率显著低于非镇痛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值显著高于非镇痛组,红细胞分布宽度值显著低于非镇痛组(P<0.01)。与非镇痛组相比,镇痛组患者ICU住院时长和住院总时长显著缩短,机械通气使用率显著减少(P<0.01)。亚组分析中,在严重多发性创伤(ISS评分>25)亚组中可观察到上述组间差异(P<0.01),而在轻度(ISS≤16)和中度(16<ISS≤5)多发性创伤亚组均未观察到上述差异。此外,严重多发性创伤亚组中,给予镇痛可使患者院内死亡率降低(P=0.03),但由于样本量少,仍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结论

    对接受院前急救的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使用瑞芬太尼进行早期镇痛治疗的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可显著缩短其在ICU住院的时间及住院总时间,并且有可能改善患者的院内生存情况,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 17.
    院前急救对AMI患者治疗及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谢靖芸, 李准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2, 16 (09): 869-875.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2.09.010
    摘要 (159) HTML (4) PDF (2745 KB) (21)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进行院前急救对治疗及预后的影响,为优化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

    采用Shekelle的临床证据评价标准,检索PubMed、OVID、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收集所有AMI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随机对照试验病例,提取数据、质量评估由两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进行院前急救者为观察组,自行送院或未进行院前急救者为对照组,采用Revman软件(5.3版)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13篇,均为单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Ⅰb级),共1168例AMI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84.97% vs 64.19%,P<0.01);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9.61% vs 27.47%,P<0.01);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03% vs 35.90%,P<0.01);观察组自发病到进入抢救室时间、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

    结论

    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影响较大,可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对在院外发作胸痛的AMI患者,均应优先选择呼叫120进行院前急救。

  • 18.
    TEG对脓毒症患者DIC诊断及预后的影响
    张涛, 万亚楠, 卢昕媛, 赵庆忠, 韩振, 宋威, 万健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2, 16 (09): 881-886.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2.09.012
    摘要 (81) HTML (1) PDF (1383 KB) (7)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对脓毒症患者DIC的诊断和排除价值及其预后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符合脓毒症3.0且入院当天测过血栓弹力图并经过脓毒症DIC预警系统筛查的100例,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入科当天的外周血,检测入组患者初始血乳酸、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血栓弹力图参数(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和形成速率(α角)、最大振幅(MA))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及90天生存状态。根据脓毒症DIC预警系统筛查结果分为DIC组与非DIC组。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来评估血栓弹力图对脓毒症患者DIC的预测价值,用Kaplan-Meier曲线探讨其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比较2组患者凝血指标发现,PT(DIC组 vs 非DIC组;P=0.011)及INR(DIC组 vs 非DIC组;P<0.001)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并且在血栓弹力图的参数中也发现R(DIC组 vs 非DIC组;P<0.001)和K(DIC组 vs 非DIC组;P<0.001)显著延长及α角(DIC组 vs 非DIC组;P=0.001)和MA(DIC组 vs 非DIC组;P<0.001)明显降低;利用ROC曲线进行分析发现诊断DIC的R和K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8(95%CI:0.875~0.982)和0.752(95%CI:0.638~0.866),排除DIC的α角与MA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0(95%CI:0.602~0.837)和0.930(95%CI:0.878~0.979);ROC分析血栓弹力图参数预测脓毒症患者90天生存率发现MA的曲线下面积为0.707(95%CI:0.578~0.836),而R、K和α角则不能预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同样发现MA值是预测脓毒症患者90天生存率的良好指标(P=0.001)。

    结论

    TEG参数可作为诊断及排除DIC的一种有效方法;MA值可作为预测脓毒症患者90天生存率的良好指标。

  • 19.
    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在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因素中的分析
    童译庆, 张建明, 贺星星, 傅一牧, 赵刚, 封启明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2, 16 (11): 1120-1125.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2.11.015
    摘要 (95) HTML (2) PDF (920 KB) (29)
    目的

    分析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因素,并构建脓毒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贝叶斯网络模型,探讨脓毒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及其相关因素间的网络关系,通过网络模型推理反映各影响因素对脓毒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程度。

    方法

    选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8例脓毒症患者。其中男53例,女45例,年龄(59.37±4.28)岁。统计所有患者ICU住院期间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情况并依此将患者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收集两组基线资料,应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对脓毒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初筛,各影响因素间及其与脓毒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关系运用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

    结果

    98例脓毒症患者中发生血小板减少症33例(33.67%)。两组患者的真菌性感染、感染性休克占比及白细胞介素6(IL-6)、血栓弹力图最大振幅(M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真菌性感染(OR=7.185,95%CI为1.168-44.184)、感染性休克(OR=4.024,95%CI为1.081-14.983)、血清IL-6过表达(OR=9.360,95%CI为2.283-38.379)均是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MA值过表达(OR=0.814,95%CI为0.734-0.902)是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有向无环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图形显示,真菌性感染、感染性休克、IL-6、MA值与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有关。

    结论

    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可能与真菌性感染、感染性休克、高IL-6水平、低MA值有关。

  • 20.
    血氨、血乳酸、β2-微球蛋白在急诊感染致脓毒症患者预后预测中的价值分析
    尹松林, 蒲蓉, 麦超, 牟天易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2, 16 (06): 507-512.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2.06.008
    摘要 (135) HTML (3) PDF (917 KB) (18)
    目的

    分析血氨、血清乳酸(LAC)、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在急诊感染致脓毒症患者预后预测中的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EICU收治的90例感染致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确诊后28 d内存活情况,根据其预后将其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69例)。对2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和确诊当日的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

    结果

    死亡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的比例及确诊当日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分别为42.86%(9/21)、47.62%(10/21)、(26.72±5.34),均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患者确诊当日的血氨、LAC、β2-MG、降钙素原(PCT)水平分别为(115.56±38.17)μmol/L、(3.87±0.92)mmol/L、(6.91±1.32)mg/L、(3.96±0.66)μg/L,均高于存活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确诊当日的APACHE Ⅱ评分、血氨、LAC、β2-MG水平是急诊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PACHE Ⅱ评分、血氨、LAC、β2-MG预测急诊脓毒症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分别为0.705、0.827、0.663、0.815(P<0.05),其中,血氨的AUCROC最高,在最佳界值下,β2-MG的敏感度最高,LAC的特异度最高。

    结论

    血氨、血清LAC、血清β2-MG等标志物对于早期预测急诊感染致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均具有一定的辅助价值,临床医生应根据其各自优势灵活运用多种标志物以提高预测效率,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