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学科分类

    Loading ...

    发表年度

    Loading ...

    文献类型

    Loading ...

    期刊

    Loading ...
  • 文献
  • 视频
共找到 1505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肺原发性MALT 并组织转化一例及文献复习
    宋蕾娜, 朱斌, 林彩芹, 时会贞, 王素丽, 凌慧君, 潘韶英, 丁志勇, 赵文理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9): 877-881.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9.015
  • 2.
    男性浆细胞性乳腺炎超声表现一例
    赵欣, 李昊昌, 卫星彤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9): 875-876.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9.014
  • 3.
    甲状腺良性结节消融术后复发伴DICER1 基因突变一例及文献复习
    姜露露, 徐成成, 高力, 朱江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9): 871-874.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9.013
  • 4.
    阴道内镜技术成功诊治无性生活女性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一例及文献复习
    余燚薇, 赵文娟, 范秀华, 武宇, 刘一尘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9): 868-870.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9.012
  • 5.
    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研究进展
    李浩, 陈棋帅, 费发珠, 张宁伟, 李元东, 王硕晨, 任宾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9): 863-867.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9.011
    摘要 (41) HTML (6) PDF (4467 KB) (20)

    慢性肝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病毒性、酒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药物性肝损伤和遗传因素等。肝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一种重要病理性修复反应,与肝脏肿瘤和死亡密切相关。尽管肝组织活检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有创且局限。当前的组织病理学纤维化分期系统对纤维化监测不够敏感。因此,对肝纤维化进行早期和无创的诊断以及准确的分期,是治疗和控制肝纤维化进展的关键。文章综述了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 6.
    心肺康复在各种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贾玲玲, 滕飞, 常键, 黄福, 刘剑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9): 859-862.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9.010
    摘要 (36) HTML (0) PDF (4416 KB) (15)

    随着老龄化社会逐渐到来,慢性病发生率逐年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增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肺康复在心肺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缩短了患者住院日,提高患者心肺耐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心肺康复在心肺常见疾病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希望提高人们对心肺康复的认知。

  • 7.
    从PVAT 白色脂肪棕色化角度探讨中药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
    石佳娜, 钱琳艳, 姬凯悦, 祁金文, 胡情, 孙佳斌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9): 853-858.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9.009
    摘要 (26) HTML (0) PDF (4451 KB) (5)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动脉炎症性疾病,其特征为脂质、炎症和内皮功能障碍的积累,是导致糖尿病、冠心病等代谢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多变,迄今尚未阐明。研究发现在肥胖、炎症等病理状态下,血管周围脂肪组织会通过脂肪细胞表型转化进而释放脂肪因子及炎症因子并调节各类炎症细胞,“由外而内”调控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研究发现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血管周围脂肪结构比例与功能,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文综述单味中药、中药单体及中药复方通过调控血管周围脂肪白色脂肪棕色化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 8.
    腰椎椎旁肌的研究进展
    王景明, 王磊, 许小多, 邢文强, 张兆岩, 黄伟敏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9): 846-852.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9.008
    摘要 (28) HTML (1) PDF (4505 KB) (6)

    腰椎椎旁肌作为稳定脊柱的重要结构,其随着年龄增加及腰椎退变出现脂肪浸润增加。核磁共振作为研究椎旁肌形态及脂肪浸润程度的最佳测量方式,目前得到广泛应用。不同学者提出了包括半定量(Goutallier 分级系统)、定量(肌肉脂肪指数MFI)、功能评价(伊藤实验)等多种测量方法,用于评价椎旁肌,均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研究发现椎旁肌肉萎缩与慢性腰痛相关,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等腰椎退行性疾病显著相关,与骨质疏松以及脊柱骨折次数相关。另外,影像学研究发现,椎旁肌萎缩导致椎间盘退变、终板异常、椎间盘真空征增加,小关节突骨性关节炎增加,腰椎前凸减少和骨盆倾斜增加。椎旁肌改变影响患者手术预后,椎旁肌脂肪浸润指数与术后患者较差的ODI 评分相关,是男性椎间融合器下沉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成人脊柱畸形术后近段交界性后凸(PJK)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发生,以及残余腰痛的潜在危险因素。在对椎旁肌肉的基因表达谱研究中发现,COL3A1 表达增加和椎旁肌脂肪浸润降低相关,mTOR 表达的减少与椎旁肌功能性横截面积(FCSA)增大相关。

  • 9.
    乳腺癌肿瘤内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
    刘琦, 王守凯, 王帅, 苏雨晴, 马壮, 陈海军, 司丕蕾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9): 841-845.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9.007
    摘要 (36) HTML (2) PDF (4423 KB) (8)

    肿瘤内微生物组是指存在于肿瘤中并构成肿瘤微环境的微生物群体。随着宏基因组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肿瘤内微生物群体的组成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细菌等微生物确实能够存活于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组织中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耐药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综述了与乳腺癌发生、进展和复发转移相关的肿瘤内微生物及其作用机制,并展望了其未来通过干预肿瘤微生态实现乳腺癌精准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

  • 10.
    全科医师叙事能力探讨与思考
    陈明敏, 任菁菁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9): 836-840.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9.006
    摘要 (28) HTML (1) PDF (4382 KB) (9)

    目的

    调查分析全科医师叙事能力,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及措施改善全科医师医学人文素养。

    方法

    采用自行研制的5 级量表《全科医师叙事能力评价量表》,由叙事医学专家对“叙事医学竞赛”17 位参赛全科医师进行叙事能力评估。基于评估结果,对全科医师叙事能力进行分析与探讨。

    结果

    参赛全科医师平均分为(90.61±4.94)(满分130 分)。各条项目中,全科医师得分最高项为“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4.0±0.36),得分最低的条目为“情景再现”中的“分析主要矛盾”(3.55±0.27),其次为“反思”中的“反思自身全科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优势、不足及改进方式”(3.56±0.26)。

    结论

    全科医师叙事能力仍有一定提升空间,尤其是在全面和深入分析患者主要矛盾等方面。医学院校以及基层医疗机构需采取相应措施推进全科医师将叙事医学融入临床诊疗。

  • 11.
    术前化疗对CRS+HIPEC 治疗腹膜假黏液瘤预后影响的meta 分析
    张颖, 赵鑫, 陈佳梅, 李雁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9): 826-835.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9.005
    摘要 (28) HTML (0) PDF (4806 KB) (7)

    目的

    探讨术前化疗对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腹膜假黏液瘤(PMP)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筛选关于术前化疗对CRS+HIPEC 治疗PMP 患者预后影响的队列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使用RevMan5.4 和Stata1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局指标为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无疾病生存期(DFS)。

    结果

    17 篇文献被纳入meta 分析,14 篇文献报道了术前化疗对OS 的影响,meta 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化疗组总体OS 较非化疗组短(HR=1.58,P<0.001)。分层分析显示,高级别和高级别伴印戒细胞的病理类型患者,术前化疗组OS 短于非术前化疗组(HR=1.62,P<0.001)。高加索人种给予术前化疗,OS 短于非化疗组(HR=1.65,P<0.001),而亚洲人种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 篇文献报道了术前化疗对PFS 的影响,结果显示,术前化疗组总体PFS 时间较非化疗组短(HR=1.62,P<0.001),分层分析显示,高级别和高级别伴印戒细胞的病理类型患者,术前化疗组较非化疗组PFS 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24,P=0.31),亚洲人种及高加索人种术前化疗组PFS 均下降(HR=1.53 和1.71,P=0.003 和0.0002)。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检验均提示结果稳定。

    结论

    对于CRS+HIPEC 治疗的PMP 患者,给与术前化疗无OS 和PFS 获益,但因纳入文献均为回顾性研究,对基线资料、病理类型、化疗方案等可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并未做更详细的区分,故仍需更严谨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 12.
    机械通气患者肌肉减少症的诊断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刘春峰, 徐朝晖, 施红伟, 陈瑢, 马腾飞, 李鹏飞, 袁蓉, 陈建荣, 徐爱明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9): 820-825.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9.004
    摘要 (23) HTML (2) PDF (4421 KB) (11)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肌肉减少症(肌少症)的诊断方法,分析其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患病率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2 月期间在南通大学杏林学院附属如东医院ICU 因呼吸衰竭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62 例患者。通过SARC-F量表和CT-胸部骨骼肌肌肉指数(SMI)评估患者肌少症的发生,并根据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对比分析2 组患者在入ICU 后24 h 与72 h 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入ICU 时的营养风险筛查评分(NRS-2002)、入ICU 后7 d 的胃肠内营养达标率、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和28 d 病死率的变化。

    结果

    在62 例患者中,24 例被诊断为肌少症,患病率为38.7%。肌少症患者的NRS-2002 评分、72 h APACHE-II评分和72 h SOFA评分均显著高于非肌少症患者,且其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此外,肌少症组患者的7 d 胃肠内营养达标率低于非肌少症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结合SARC-F 量表与胸部CT-SMI 指标对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ICU 患者进行肌少症评估的一种有效方法。肌少症会显著影响机械通气患者的康复过程和整体健康状态,因此应尽早进行诊断、评估和治疗,以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临床获益。

  • 13.
    股骨前髁预截骨髓外定位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王松雷, 张贻良, 孟浩, 宋威, 白林晨, 袁心, 张辉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9): 811-819.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9.003
    摘要 (27) HTML (0) PDF (4666 KB) (10)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前髁预截骨髓外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宿迁第三医院行初次TKA手术治疗的膝关节晚期骨关节炎(OA)共160 名患者,被随机分成A 组和B 组,A 组为股骨前髁预截骨髓外定位组,B 组为传统股骨髓内定位组。去除随访小于12 个月的病例,最终A 组68 例,B 组67 例。评估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左右侧、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术前西安大略和曼彻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和牛津膝关节评分(OKS)的差异,比较2 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股骨前皮质过度切割发生率以及术后的髋膝踝角(HKA)、胫股角(TFA)、股骨假体屈曲角(FFA)、胫骨平台后倾角(PTS)、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术后并发症率和术后1 个月、6 个月、12 个月的VAS 评分、膝关节活动度、WOMAC、OKS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 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BMI、左右侧、术前VAS 评分、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术前WOMAC、OK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股骨前皮质过度切割发生率(5.9%)明显小于B 组(17.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术后引流量(248.9±49.8)ml 少于B 组(378.9±43.7)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率以及术后测得的HKA、TFA、FFA、PTS、MPTA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术后1 个月VAS 评分、膝关节活动度、WOMAC、OKS 明显优于B 组(P<0.05),但2 组患者的术后6 个月、12 个月的VAS 评分、膝关节活动度、WOMAC、OKS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前髁预截骨髓外定位技术安全有效,较髓内定位,可显著减少术后引流量并降低股骨前皮质过度切割发生率,在术后1 月内的疼痛缓解、关节功能和活动度方面也具备优势。

  • 14.
    炎症指标在早发性结直肠肿瘤中的应用
    王湛, 李文坤, 杨奕, 徐芳, 周敏思, 苏珈仪, 王亚丹, 吴静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9): 802-810.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9.002
    摘要 (27) HTML (0) PDF (4631 KB) (6)

    目的

    探究血液炎症指标在诊断早发性结直肠癌(EOCRC)、预测EOCRC 不良结局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6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50 岁以下成年患者,诊断为结直肠肿瘤(包括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良性肿瘤),并完成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早发性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比较EOCRC 患者与50 岁以下结直肠良性肿瘤患者的炎症指标差异。

    结果

    本研究发现,早发性结直肠肿瘤患者常为男性,超重体形,常无症状,好发于左半结肠。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调整混杂因素后,与50 岁以下的成年结直肠良性肿瘤患者相比,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C 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P<0.05)等指标在EOCRC 患者中显著增高;SII 具有最佳的EOCRC 诊断效能,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51(95%CI:0.685~0.817,P<0.001);当SII 取416.63 时,具有最佳的敏感度(71.3%)和特异度(71.1%)。远处转移的EOCRC 患者具有更高的SII、CAR、炎症负担指数(IBI)以及更低的淋巴细胞-C 反应蛋白比值(LCR);调整混杂因素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EOCRC 的远处转移呈显著相关(P<0.05)。CAR 对其预测效能最佳(AUC=0.765,95%CI:0.683~0.846,P<0.001),当CAR为0.077 时,其预测EOCRC 远处转移的敏感度为76.5%,特异度为69.1%。

    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以SII、CAR 为代表的炎症指标组合对EOCRC 的诊断以及远处转移预测的能力,为未来EOCRC 的筛查诊断以及早期发现手段提供新思路。

  • 15.
    未预置支架逆行输尿管镜治疗近端输尿管结石手术中的困难与应对
    倪颖, 张铁龙, 王岗, 高玉龙, 陈韶鹏, 倪家璇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9): 795-801.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9.001
    摘要 (45) HTML (2) PDF (6492 KB) (7)

    目的

    争取一个周期内完成未预置支架近端输尿管结石患者的治疗。

    方法

    针对半刚性输尿管镜(sURS)手术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制定了一个应对路径,对2022 年~2023 年间符合入组标准并按路径执行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共148 例(156 侧)。

    结果

    148 例患者中Ⅰ期完成治疗143 例(96.6%),Ⅱ期治疗5 例(3.4%),2 例(1.4%)术后24 h 有发热,无脓毒症病例,无Traxer 4 级输尿管损伤病例,随访6~12 个月,无肾积水病例。本研究报告未预置支架近端输尿管结石患者初次使用8/9.8 Fr sURS 进入成功率为73.7%,同轴扩张后进入成功率提高到82.1%,即使改用4.5/6.5 Fr sURS 仍会因上行困难而无法接触到结石,发生率9.6%。

    结论

    多环节“输尿管黏膜保护”意识下多种技术组合的应对路径实施后的效果与安全性良好,能够最大程度地争取一个周期内完成对患者的治疗。

  • 16.
    以发热为首发表现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一例
    马豆豆, 丁艳, 古今, 王丽芳, 石连杰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8): 791-794.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8.015
    摘要 (39) HTML (7) PDF (4992 KB) (23)

    本文报道以午后低热为主要表现,初期怀疑结核感染,最终明确发热由强直性脊柱炎所致的患者一例。患者症状、体征、化验及流行病学接触史似乎支持结核感染,但影像学和治疗反应不支持,抗结核治疗1 月余体温无改善。在PET-CT 排查发热原因时,发现骨关节异常代谢,追问病史发现患者既往有隐匿腰背痛,进一步完善HLA-B27 阳性、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异常,结合可疑的强直性脊柱炎(AS)家族史,AS 诊断成立。发热并非AS 的常见表现,为明确发热是否有AS 参与,我们选择白介素17(IL-17)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诊断性治疗鉴别发热的原因,患者体温及炎症指标迅速恢复正常,最终证实患者发热系AS 所致,而非结核感染导致。有发热表现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同时存在可疑结核感染,抗结核治疗无效时,为诊疗增加了难度,IL-17 抑制剂可能为该类患者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 17.
    人工智能应用于多发性肺结节诊断的研究进展
    孙铭远, 褚恒, 徐海滨, 张哲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8): 785-790.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8.014
    摘要 (46) HTML (9) PDF (4403 KB) (13)

    肺癌,作为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影像学表现为肺结节。其中,多发性肺结节因其逐年增高的检出率和特殊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对肺结节性质进行正确预测是肺癌早期诊治的关键。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与医学的结合在肺结节的诊断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通过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放射组学等技术对肺结节的特征和性质进行分析及预测。这些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肺癌早期筛查的效率和准确性,对肺癌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综述了AI 应用于肺结节诊断的进展,尤其是多发性肺结节,并分析了AI 技术目前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多发性肺结节的诊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 18.
    小细胞骨肉瘤诊断及治疗研究现状与进展
    谭瑞义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8): 781-784.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8.013
    摘要 (38) HTML (2) PDF (4330 KB) (14)

    小细胞骨肉瘤是骨肉瘤的一个罕见的亚型,预后较差,组织病理学上与其他骨小细胞恶性肿瘤难以鉴别,尤其是Ewing’s 肉瘤,两者免疫组化非常相似,局部穿刺或活检取不到肿瘤性成骨时就不能明确诊断,从而影响下一步治疗方案,因此对小细胞骨肉瘤术前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临床表现特征、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对小细胞骨肉瘤做简要综述。

  • 19.
    股骨头坏死髓芯减压术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及单中心病例报道
    张耕毓, 唐冲, 张昆, 张辉, 张清华, 刘家帮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8): 771-780.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8.012
    摘要 (30) HTML (3) PDF (6699 KB) (11)

    目的

    探索股骨头坏死髓芯减压手术的整体知识结构、全球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本中心病例,验证该手术技术临床疗效及价值。

    方法

    通过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股骨头坏死髓芯减压术相关文献,时间跨度为建库至2024 年1 月1 日,利用VOSviewer 软件、Scimago 软件对股骨头坏死髓芯减压技术领域的合著情况、研究成果的地域分布、热点主题和研究热点的时区分布进行数据分析,并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综合评估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回顾分析我院于2017 年10 月至2023 年6 月期间,行单纯髓芯减压术或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术,治疗的ARCOⅠ-IIIA 期患者27 例,比较单侧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手术前、术后3 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Harris 髋关节评分,根据手术前后X 线评估股骨头塌陷情况,评估再手术情况。

    结果

    本研究纳入论著及综述859 篇,其中中国学者的总发文量最多,其次是美国学者,然而美国学者Mont,Michael A.单人发文量最多(41 篇),美国学者Hungerford,ds.篇均被引次数最多(178.5 次/篇);发文量前10 的科研机构中国机构数量最多,但西奈医院发文篇均被引101.13 次,更加被学界认可。关键词分析提示目前的研究重心不限于髓芯减压技术本身的研究,更加着眼于植骨材料的选择和细胞疗法的研究,髓芯减压联合植骨、细胞疗法是目前的热点。本研究共纳入27 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32 个髋关节接受了髓芯减压手术治疗,其中14 个髋关节行单纯髓芯减压手术,18 个髋关节行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手术。14 个行单纯髓芯减压手术的髋关节中,7 个股骨头再次出现塌陷,股骨头塌陷率50%,6 个关节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再手术率42.86%;18 个行髓芯减压植骨手术的髋关节中,5 个股骨头塌陷,股骨头塌陷率27.78%,3 个关节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再手术率16.67%。9 个接受单侧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手术的患者术后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术后Harris 评分、VAS 评分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0.01)。

    结论

    股骨头坏死髓芯减压术已受到学界重视,中国已成为该领域核心力量,具备一定的优势;植骨材料及再生细胞疗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备受学界瞩目。髓芯减压联合植骨、细胞疗法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案,可提高保髋率,推迟甚至避免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 20.
    改良的内外侧环抱锁定钢板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喻蓉, 周伟力, 雷青, 陈松, 陈立, 刘峰, 丁州, 阳宏奇, 王康, 王大鹏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8): 764-770.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8.011
    摘要 (38) HTML (3) PDF (11137 KB) (12)

    目的

    探讨内外侧环抱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短期临床疗效。

    方法

    2017 年7 月~2019 年4 月,对10 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用改良的内外侧环抱锁定钢板进行治疗,内侧平台骨折采用内侧环抱锁定钢板进行固定,外侧平台骨折采用外侧环抱锁定钢板进行固定。

    结果

    术后10 例均获随访8~12 个月,平均9.5 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8 月(4~6 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未发现关节不稳,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伸直0.1°,屈曲 123.5°,Oxford 评分平均为39.7,HSS 评分平均为89.3。

    结论

    改良的内外侧环抱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能够有效完成骨折固定的同时减少医源性损伤,减少医疗支出,且疗效确切。

  • 21.
    基于多层螺旋CT 的腹腔干解剖变异与新分型研究
    李金星, 陈志宏, 孙铭均, 孙岩岩, 党树伟, 李广恩, 彭书奇, 付大伟, 李宏伟, 李国东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8): 756-763.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8.010
    摘要 (57) HTML (15) PDF (4835 KB) (12)

    目的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腹腔干(CA)的多种分型方式和变异情况,但各有优缺点,分型方式难以统一。通过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观察CA 各分支解剖变异并提出一种新的CA 分型方式,探讨新分型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 年8 月~2022 年12 月行腹部多层螺旋CT扫描血管成像747 例患者临床数据。观察选取出的CA 三维重建图像,分析并归纳总结CA 分支的变异情况,对各种变异进行数据统计,提出新的CA 分型方式。

    结果

    按新分型方式统计747 例样本,新分型将CA 分为3 个主型,分别为:I 型、II 型、III 型;每一主型均包含2 个亚型,共6 个亚型,分别为:Ia 型、Ib 型、IIa 型、IIb 型、IIIa 型、IIIb 型。I 型696 例,占总数的93.2%(696/747);Ia型555例,占总数的74.3%(555/747),其中男369例,女186例;Ib型141例,占总数的18.9%(141/747),其中男95 例,女46 例。II 型50 例,占总数的6.7%(50/747);IIa 型46 例,占总数的6.2%(46/747),其中男34 例,女12 例;IIb 型4 例,占总数的0.5%(4/747),其中男3 例,女1 例;III 型1 例,占总数的0.1%(1/747),IIIa 型0 例,IIIb 型1 例,占总数的0.1%(1/747),为1 例男性。样本中占比最高的额外动脉(EA)分别是:膈下动脉(IPA)、胰背动脉(DPA)、肠系膜上动脉(SMA)。

    结论

    CA 变异率高,基于多层螺旋CT 的CA 新分型简便易记,对临床手术有一定指导意义。

  • 22.
    改良“阅读者”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的疗效
    阳跃, 庹晓晔, 崔子豪, 欧阳四民, 林海阳, 胡景宇, 胡银, 李涛, 赵景峰, 郝岱峰, 冯光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8): 751-755.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8.009
    摘要 (28) HTML (1) PDF (4927 KB) (7)

    目的

    探究改良阅读者皮瓣修复骶尾处压疮的疗效。

    方法

    2022 年10 月~2023 年5 月11 位压疮患者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接受改良阅读者皮瓣修复术,本组病例8 例男性、3 例女性,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6~78 岁,平均年龄是56.5 岁。压疮的位置位于骶尾部。压疮平均大小为12.0 cm×9.0 cm,缺损面积为10.0 cm×7.0 cm~21.0 cm×16.0 cm。

    结果

    11 例皮瓣完全成活。且均达到一期愈合,质地和色泽良好。随访2~6 个月,压疮无复发,瘢痕程度较轻,11 例病患对手术效果均非常满意。

    结论

    改良“阅读者”皮瓣是一种适用修复骶尾部压疮创面的有效方法,血供可靠。该皮瓣手术操作简便,皮瓣成活率高。值得向临床医师推广。

  • 23.
    成都市院前急救中心院外心脏骤停的调度流程及改进措施分析
    唐成鑫, 亢文超, 孙玉芳, 项涛, 马林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8): 745-750.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8.008
    摘要 (29) HTML (2) PDF (4175 KB) (3)

    目的

    调查成都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在接警、调度及院前电话指导三大调度指挥流程的执行现状,分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方法

    (1)回顾性分析2021 年9 月1 日~2023 年8 月30 日成都120 院前急救医生到现场诊断为“心脏骤停”的85 例患者资料,分析呼救原因的准确度对急救反应时间的影响。(2)对147 名成都市120 调度员及2309 名市级网络医院院前急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相关数据。

    结果

    (1)接警:对于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呼救原因主要分为三种:晕厥、昏迷、心跳呼吸停止/死亡,不同呼救原因下急救反应时间、到达现场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2),其中心跳呼吸停止/死亡组具有更短的急救反应时间和到达现场时间。(2)调度:调度员和急救出诊人员在四大不同调度原则的重要性认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急救出诊人员中认为满足专业需要最重要的占比更高,为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3)院前电话指导:65.31%的调度员会在院前急救中电话指导徒手心肺复苏,而83.67%的调度员不会指导AED 的使用,随着年龄的增加,电话指导率升高。

    结论

    调度员应使用更为快速有效的沟通方式并通过指导旁观者判断等提高院外心脏骤停的识别率,将呼救原因更为准确地传达给急救人员;调度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调度原则;需从不同角度采取措施提高调度员对院前心肺复苏的电话指导率。

  • 24.
    癌症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疾病体验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于洁, 金小红, 顾艳楣, 王慧, 葛杨杨, 李燕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8): 739-744.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8.007
    摘要 (35) HTML (6) PDF (4180 KB) (10)

    目的

    描述癌症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cancer-associated thrombosis,CAT)患者的疾病体验与需求,为该人群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于2023 年1 月~6 月选取在南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12 名CAT 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结果

    CAT 患者的体验及需求可归纳为4 个主题:疾病症状负担重(症状困扰多、负性情绪占主导);疾病应对策略存在个体差异(治疗决策冲突、接纳与调试、消极回避);疾病自我管理缺陷( 疾病认知不足、自我倡权意识薄弱、沟通交流障碍);渴望支持(疾病信息支持的需求、解决医患沟通障碍的需求、加强心理援助的需求、社区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

    结论

    CAT 患者在疾病应对过程中面临症状负担重、心理障碍等诸多问题,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此类患者应对疾病的特点及需求,有针对性地给予干预及改善策略,提高患者疾病应对能力及生活质量。

  • 25.
    介入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郑吉洋, 郑小静, 陈秀梅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8): 734-738.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8.006
    摘要 (68) HTML (12) PDF (4149 KB) (19)

    目的

    构建介入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为介入专科护士的培训、管理与考核提供客观科学的评价工具及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制定介入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的初步指标框架,并编制专家函询表问卷。通过15 名专家的2 轮德尔菲专家函询,修正优化介入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

    结果

    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的回收率分别为100%、100%;专家意见提出率分别为60%、6.7%,专家函询权威系数0.85,构建了包含9 个一级指标,25 个二级指标的介入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结论

    构建介入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科学性,可为介入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考核和管理提供行之有效的依据,不断提升介入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促进护士核心能力体系的深化和细化。

  • 26.
    临床护理路径在经股动脉入路介入患者的应用
    吴荣奎, 吴静, 冯俊浩, 钟嘉懿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8): 729-733.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8.005
    摘要 (42) HTML (7) PDF (4207 KB) (15)

    目的

    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经股动脉入路介入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

    收集我院2023 年3 月~11 月经股动脉穿刺的介入患者,按自愿抽样原则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共179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共178例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在出血发生率、穿刺口指压时间、术肢制动时间等明显降低(P<0.05),在胃肠胀气和下肢麻木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P<0.05),但在排尿困难和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没有改善(P>0.05)。

    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股动脉穿刺术后的介入患者有助于降低出血发生率,减少穿刺口指压时间和减少患者卧床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 27.
    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疼痛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蔡晓雯, 李慧景, 丘婕, 杨翼帆, 吴素贤, 林玉彤, 何秋娜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8): 722-728.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8.004
    摘要 (68) HTML (22) PDF (4234 KB) (20)

    目的

    构建并验证一种用于评估肝癌患者在接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疼痛风险的预测模型。

    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了2022 年1 月至2023 年12 月在广州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TACE 治疗的212 位肝癌患者的临床数据。这些患者根据术后是否经历疼痛被划分为疼痛组和无疼痛组。通过logistic 回归方法筛查TACE 术后引起疼痛的关键因素,创建了一个列线图来预测疼痛风险。利用Bootstrap 技术对该预测模型进行了内部验证,并使用C-统计量及校准曲线对其预测效果进行了评价。

    结果

    在212 名接受TACE 治疗的肝癌患者中,有74 例术后出现疼痛,疼痛的发生率为34.9%。分析发现,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在TACE 手术后出现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P<0.05),而术前和术中使用止痛药则显著降低了术后疼痛的风险(均P<0.05)。据此,构建了一个肝癌患者术后疼痛风险的预测模型,公式为Logit(P)= 62.39 + 1.676×肝硬化-1.643×术前使用止痛药-1.293×术中使用止痛药。该模型的C 统计量为0.729(95%CI:0.661~0.795),敏感度为45.8%,特异度为70.0%。校准曲线和Brier 得分验证了模型的良好拟合度。

    结论

    本研究构建针对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疼痛的预测模型,展现了良好的区分度与校准度,为临床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工具。

  • 28.
    肝癌微波消融术后中重度疼痛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及验证
    韦巧玲, 黄妍, 赵昌, 宋庆峰, 陈祖毅, 黄莹, 蒙嫦, 黄靖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8): 715-721.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8.003
    摘要 (106) HTML (12) PDF (4167 KB) (29)

    目的

    用数据驱动方法进行特征筛选并建立肝癌微波消融术后中重度疼痛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23 年12 月在广西某三甲医院住院的239 例局麻下行肝癌微波消融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疼痛评分(VAS)分为轻微疼痛组和中重度疼痛组,采用 LASSO 模型进行肝癌微波消融术后疼痛的特征筛选并构建预测模型,通过bootstrap重抽样法对预测模型内部验证。

    结果

    239 例患者中有126 例患者术后出现中重度疼痛,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为52.72%,基于数据驱动下特征筛选结果,将年龄、性别、是否肝硬化、原发病、Child-Pugh 分级、既往手术、病灶直径、病灶数量、离肝包膜距离、消融时间、疼痛灾难化、焦虑、抑郁纳为肝癌微波消融术后患者发生中重度疼痛的预测因子。Bootstrap 法内部验证显示平均ROC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78、C-Index 为0.978,AUC 为0.882、模型特异度为0.941、敏感度为0.792,基于以上结果构建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列线图。

    结论

    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校准度和区分度较好,基于该模型的肝癌微波消融术后中重度疼痛列线图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 29.
    原发性肝癌低血糖患者护理规范管理专家共识
    广东省护士协会介入护士分会, 广东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8): 709-714.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8.002
    摘要 (93) HTML (19) PDF (4429 KB) (32)

    原发性肝癌导致的低血糖问题在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中日益突出,原发性肝癌低血糖患者的护理是临床管理的重要部分,对改善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目前,国内外尚缺乏针对原发性肝癌低血糖患者护理的专家共识或指南。为进一步规范原发性肝癌低血糖患者的血糖管理,广东省护士协会介入护士分会、广东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联合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聚焦原发性肝癌低血糖的评估与筛查、预防与监测、干预和居家护理等内容,最终形成《原发性肝癌低血糖患者护理规范管理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性、系统性的指导。

  • 30.
    护理联盟体构建及实践的研究进展
    陈秀梅, 陈思涓, 郑小静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8): 703-708.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4.08.001
    摘要 (126) HTML (36) PDF (4284 KB) (34)

    护理联盟体通过构建的护理服务体,实现联盟体内分工协作、护理优质资源整合,最终达到共享共用优质护理资源的目标。本文通过回顾护联体构建及实践的经验,总结了护联体在优化护理资源配置、促进专科护理发展、提升基层护理水平、实现区域信息共享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以期为今后护联体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